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逐渐进入了佳境,九月也越来越投入,一开始的紧张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觉得自己的思维在和姐妹们的碰撞中不断拓宽。 在讨论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时,九月结合之前整理的资料,补充道:“工业革命不仅让工厂制度兴起,还使得社会逐渐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,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,也推动了后续一系列社会变革,像工人运动的兴起。 19世纪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,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体现。” 一怡接着说:“而且不同国家的工业革命进程和特点也不一样,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,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,展迅;而德国的工业革命起步较晚,但它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,后来居上,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。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,电力和化工方面的展就领先世界。” 晓妍也不甘示弱:“这些不同国家工业革命的差异,也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变化,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,最终引了一系列战争。 像第一次世界大战,根源就和各国政治经济展不平衡有关。” 大家你追我赶,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,小小的宿舍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。 在政治学习环节,小涵翻开那本有些破旧的哲学课本,看着九月说道:“来,背一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。 这在一模里也考了,好多人都丢分了。” 九月的心跳陡然加快,迅在脑海里搜索着那些熟悉的知识点,深吸一口气后,开始流利地背诵起来。 刚松了一口气,晓妍紧接着追问:“那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体现呢?考试的时候我就没想到合适的例子。” 九月脑子飞运转,目光突然扫到眼前的书桌,连忙说道:“就像这张书桌,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,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,这就是体现。” 说完,她有些忐忑地看向姐妹们,看到大家纷纷认可地点头,这才如释重负,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。 在赏析杜甫的《登高》时,小涵饱含深情地朗读着,九月闭上双眼,静静聆听,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秋风萧瑟、落叶纷飞的画面。 这诗在一模的语文试卷中作为阅读理解出现,九月当时的理解并不深刻,失分较多。 轮到她言时,她思索了片刻,鼓起勇气说道:“我觉得这诗借秋景,表达了杜甫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,‘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’,这两句诗尽显他漂泊时间之久和孤独之深。 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,唐朝当时社会动荡,他的漂泊也是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命运的写照。” 话一出口,她就紧张地等待着大家的回应。 一怡立刻点头补充道:“诗里的用词也特别精妙,‘萧萧’形容落叶的声音,‘滚滚’描绘长江水,画面感十足,把悲秋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。 从炼字的角度看,这些词用得恰到好处,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” 九月心里涌起一阵喜悦,既为自己的理解得到了认同,更为姐妹们的深度解读深受启。 晓妍从诗歌格律的角度进行分析,让大家对这诗有了全新的认识,九月不禁感叹道:“原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,能挖掘出这么多深刻的内涵! 之前考试的时候我就没从这些角度思考,以后一定要多注意。” 她们又继续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他所处时代的关系,九月说: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苦难,所以风格沉郁顿挫。 他很多作品都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百姓的生活疾苦。” 小涵接着说:“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像《三吏》《三别》,读起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。 这些作品不仅有文学价值,还具有历史价值,是研究唐朝社会的重要资料。” 一怡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:“而且杜甫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非常讲究,他善于运用对仗、押韵等手法,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,同时又能准确地表达情感。 比如‘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’,对仗工整,画面感极强。”